夷陵要闻

看这对“黄金搭档”如何化险为夷

2025-03-20 11:04  编辑:夷陵融媒体

“现在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放心吧!小家伙长高了不少啊!”

3月19日,在夷陵区下堡坪乡卫生院,谭斌、姜宁两位医生的接诊室一改往日严肃的氛围,充满了欢笑声。

前来复查的是一名3岁的小男孩,名叫姚姚。去年6月初,家长发现姚姚两侧耳垂下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包块,便立即带着孩子来到下堡坪乡卫生院就诊。

“当时着急坏了,不知道是什么情况!”陈桂香抱着姚姚,回想起当时的心情,依旧心有余悸。

陈桂香和丈夫在下堡坪乡蛟龙寺村八组经营着一家小民宿,鲜有时间出门。带着孩子来到下堡坪乡卫生院后,姜宁医师经过仔细地检查,给出了“双下颌炎性包块”的诊断。但由于乡镇卫生院的条件有限,姜宁医师建议家属带孩子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于是,姚姚一家踏上了前往上级医院的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检查,上级医院的诊断结果与卫生院一致,“双下颌炎性包块”,并对姚姚进行了消炎抗感染输液治疗。

然而,一周过去了,症状依旧没有明显改善。为了方便照顾,也为了节省开支,家属与医生沟通后,带着孩子回到了下堡坪乡卫生院住院治疗。可半个月过去,输液的效果依然不明显。

门诊医师谭斌会诊后提出建议,去市中心儿童专科或者武汉儿童医院的专科进行治疗。家属带着不安的心情,将孩子带到了市中心医院。经过初步检查,医生建议做穿刺病检。

“孩子太小了,实在不忍心让他做穿刺病检,所以我们还是决定带着孩子回到乡卫生院继续治疗。”陈桂香无奈地摇了摇头。

考虑到家属的现实情况,姜宁和谭斌开始不停地查阅相关文献,对比相似病例,反复思考可能的病因。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姜宁突然想起了远在北京一家医院儿科工作的同学。

他立刻拨通了电话,将患儿情况详细地告知了对方。同学听完后,便咨询自己的导师。经过电话会诊,考虑患儿可能是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据了解,这种病在日本1972年首次报道,我国最早报道于1984年。姜宁医生介绍道:“它的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发病率极低,常常被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病。而且,少数病例可能会反复发作,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多器官受累。”

“在明确患儿的诊断方向后,我们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果断停掉了抗生素,应用了糖皮质激素,患儿体征很快有了明显改善。”谭斌说道。

3天后,姚姚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好。5天后,就基本痊愈出院了。出院后3周随访,姚姚也没有再复发,家属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在姚姚出院20天后,陈桂香和丈夫带着活蹦乱跳的姚姚再一次来到了卫生院。“真的特别感谢姜宁医生和谭斌医生,感谢他们!”陈桂香手拿写着“济世良医 德医双馨”的锦旗,眼里满是感激。

“‘关关难过关关过’,我们当医生的,肯定要尽全力帮助患者平安渡过每一个难关。”姜宁和谭斌相视一笑,这对“黄金搭档”也将继续守护下堡坪乡群众的身体健康。

(记者:杨菲 魏妤婕 通讯员:艾云 责编:陈铭 审核:高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