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龙泉镇以民生关切和百姓期盼为切入点,通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创新村民自治机制、景观提质、形象提升等举措,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推动乡村面貌蝶变升级,绘就“环境美、生活美、乡风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高铁新城。
走进法官泉村,平坦的刷黑道路,路边花坛中金鱼草、鼠尾草等竞相绽放,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过去道路窄,走路也不安全,现在路宽了、花开了,晚上散步亮堂堂的,心里别提多舒坦!”村民史述军谈起村庄的变化时满脸笑意。
据了解,该村以“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为抓手,改造村道0.7公里,新建花坛39处,安装路灯27盏,既破解了出行难题,更打造出“出门见景、移步赏花”的生态走廊。
在香烟寺村,一场“清洁家园”评比活动正掀起环境治理热潮。该村创新推出“五项标准、三方共评”机制,围绕房前地面、规范晾晒、房前物品堆放、房前建设、房前美化等内容,通过“农户自荐+邻里互评+村委监督”现场打分现场总分,最后按照沿线总户数的百分比进行评比,并对评选出的优秀家庭发放奖励。“自从开展评比活动,村民的自觉性有显著的提高,如今随时到沿线,都是非常干净整洁,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每季度开展一次。”村党支部宣传委员郭丽丽介绍。
环境整治不仅扮靓了“面子”,更厚植了文明“里子”。香烟寺村民王伟感慨:“现在评分标准清清楚楚,哪项扣分就整改哪项,促进大家不断改进。家家户户都想争取打满分,每天早起先打扫房前屋后,环境整洁了,住着也敞亮了!”如今,村民自发制定“门前三包”公约,争创“星级庭院”蔚然成风。
沿土峡线而下,龙泉集镇柏临河稻花香桥头,一改往日矮木丛生、密不透风的景象,现在一步一景,开阔舒适。阳光穿过香樟树,轻抚着绿草尖。清风拂过湖面,撩起了杨柳的衣襟。居民们散步遛娃,拍照打卡,好不惬意。
不远处,近200名工人正在清表铺草、种花布景、量线铺路,忙得热火朝天。据了解,龙泉镇邀请G348国道设计团队对标市区滨江公园,建设3公里滨河公园,打造“15分钟亲水生活圈”。目前,已打造出50米样板绿化带,完成滨河公园全段清表,稻花香桥-古镇段健康步道规划设计。健康步道、花境小品、观湖绿地、蔷薇花墙等打卡点正在火热建设中,预计于五一假期前开放。
今年来,龙泉镇立足宜昌“门面”,回应百姓期盼,紧盯“三点七线一片区”环境提升重点,聚焦高铁新城、中央绿心、百里荒三大区域,“三横四纵”主干道路网体系,集镇以上8个行政村环百农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全镇铺开环境提升工程,重点通过实施环境净化、景观提质、管养促效、形象升级“四步走”,实现人居环境“改头换面”。
(记者:汪鹏 王雪娇 通讯员:刘睿 责编:卢薇 审核:朱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