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夷陵劳模风采录】
——陈小林
从“清零”到研发 夯实品牌中坚力量
陈小林是四川古蔺人,古蔺是著名的白酒之乡。自小耳濡目染传统白酒酿造工艺,家族几代人投身于白酒事业,白酒发展也哺育了家族繁盛,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使得陈小林对白酒的感情深刻到骨子里。
2005年,为了挑战自我,陈小林来到酒镇龙泉,进入稻花香工作。当时恰逢稻花香正致力于打造一款能代表湖北形象的高端白酒,作为国家级白酒评委、拥有17年白酒从业经验的陈小林,和公司另外4名国家级白酒评委一起,被选中参与研发。为了提振士气、激发团队斗志,陈小林和研发小组成员一起,立下军令状,誓要开发一款独具稻花香特色的产品。为此,陈小林将自己重新“清零”,像一个普通技术员一样一头扎进实验室,挑选原料、酿造配置、蒸煮发酵、陈酿勾调,每一道程序他都亲力亲为。无数次地实验、改良,他和团队一起研发出了 “海纳百川、兼香典范”的清样酒。“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金奖”“中国名酒典型酒”“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产品金奖”等荣誉纷至沓来,清样酒面世后,凭借卓越的品质多次斩获国际国内多项白酒行业权威大奖。随后,由他主持或参与的活力型、65度原浆、活力号、手抄件等产品相继问世,构成了稻花香系列产品矩阵和“131”目标产品的中流砥柱。为了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酒体口感的优良性,他定期组织对产品包装材料的检测、半成品酒的跟踪、酒样的品评与检验,为稻花香系列产品行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质量基石。
从饮酒到品酒 全国首创馫香工艺
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多样化,白酒行业也迎来了“最挑剔”的一批消费者。白酒市场主流的酱香、浓香和清香型产品已不能满足新一代白酒爱好者的胃口。陈小林深知,唯有牢牢把握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产品才算真正的成功。研发一款集三种香型特点于一体的产品,成了摆在稻花香和技术团队面前最大的挑战。陈小林作为主要负责人,历时七年,全程主持和参与了稻花香全国首创馫香型白酒工艺的研发工作。该工艺采用上箱糖化、高温连续堆积、泥窖发酵三个特征性工序,产品兼具清、酱、浓三种香型,形成了稻花香创新工艺白酒的典型风格,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取得一项省级科技成果,并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此外,陈小林还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主持参与了“窖泥功能菌筛选及DYH-1养窖液的开发与应用”“改进尾酒验收方法”“宜昌龙泉地域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等15项科研推广项目,7项科技成果获科技成果奖、进步奖,在全国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从工程师到导师 倾力打造工匠团队
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30余年从事白酒工作,作为白酒高级工程师的陈小林,深知培养一个白酒技术人才有多难,除了时间的历练、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导师倾注感情和心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此,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培养、锻造人才的机会,不论是平常工作中的细致指导,还是考试前的集中冲刺,陈小林都拿出了他全部的功底和十分的投入。“在我考省级白酒评委准备阶段,不太擅长电脑打字的陈工,熬夜将他应考经验编辑成word文档发给了我,其中很多干货成了考取省级白酒评委的强助力。”公司酒体设计室副主任、国家级白酒评委颜玉兰,这样描述她眼中的师傅、高级工程师陈小林。2022年,夷陵区人才办、人社局联合为“陈小林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2024年,“陈小林创新工作室”成功争创2024年湖北省经贸工会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成为全省15家获此殊荣的单位之一,进一步肯定和放大了陈小林作为劳模的“映射作用”和“头雁效应”。
截至目前,稻花香拥有国家级酒类评委18名,湖北省白酒评委33名,国家注册高级品酒师24名,中国酿酒大师1名,中国白酒大师1名,中国首席品酒大师1名,湖北省酿酒大师6名,湖北省品酒大师9名,微生物学博士1人。“现在,我们正着力培养一批30-40岁的年轻人作为我们的后备力量,保证我们的研发力量不断层。“瞻前”而“顾后”,这是陈小林在工匠团队和人才梯队建设上的原则。
“白酒是我的生命,是我的事业。”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陈小林坚定地表示,将始终战斗在技术管理的第一线,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不断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本色,攻坚克难、拼搏奉献、干事创业、奋楫争先,积极践行一名劳模工匠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