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丰,38岁,出生于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西北口村,凭着“让家乡父老用上安心电”的决心,陈永丰选择成为一名电力网格员,在偏远山区坚守了18年。这个倔强且踏实的“80后”供电人,把家家户户的事都当作自己的事去办,坚守着点亮大山、建设家乡的初心,并为之不懈奋斗着。今年4月,陈永丰被光荣授予“宜昌市劳动模范”称号。
“狐狸路”上的赶路人
“您的电表已经更换好了,之后要是有什么问题随时给我们打电话。”4月29日,陈永丰和同事一早便来到西北口村,为村民安上了新电表。
“我们这儿离镇上太远了,开车都要一个多小时,但是,这一片只要电路上有什么问题,一个电话一打,陈师傅他们很快就来了,对工作相当负责。”村民黄金一边点头一边说道。
18年前,刚入职的陈永丰主动请缨,接过了雾渡河镇最偏远的交战垭村和西北口村815户的供电重任。这里的村庄被水库阻隔得七零八落,21个台区散布在群山间,树木参天、藤蔓纠缠。巡线路上,陈永丰手持镰刀劈开荆棘,硬是在“狐狸路”(狐狸等野生动物爬行的山道)上,开辟出了一条守护光明的“电力走廊”。
陈永丰负责的区域被河水隔断,呈“C”字形,想要跑完整个区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经常在这一头修电路时接到另一头的电话,骑摩托车一个半小时到达西北口水库,再从水库租船乘坐至少1个小时,下船后还要步行10公里山路才能到达。”陈永丰笑着说道。
这些年里陈永丰每年都要磨坏七八双解放鞋,先后骑坏了4辆摩托车。但陈永丰说:“再苦再累都不怕,我最开心的是故障被排除后,父老乡亲的笑脸。”
经年累月,他的脸晒得黝黑,一身工装沾满泥土,解放鞋全部湿透,浑身写满沧桑,一点也不像个“80后”。西北口村五组原组长王世蓉提起陈永丰,总是十分动容:“公路不通、网络不畅,老乡一个电话,他就会骑着车,再转船,然后走一长段路到现场排除故障、保障通电,能够这样坚持18年的年轻人,真是太难得”。
库区山乡的“掌灯人”
陈永丰的日常工作就是线路检修、清障以及变压器的维护,815户村民的用电保障落在他一人的身上。
2025年1月24日晚,寒风凛冽,雨雪纷飞。偏桥湾#2台区的用户、独居老人李大成家中突然一片漆黑。从供电所出发前往老人家中,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之后还需步行四十分钟。天黑路滑,山路难行,又是下班时间,陈永丰二话不说,毅然挺身而出,他说:“今晚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老人年事已高,晚上没电会十分不便。”
他和同事们经过一番紧张忙碌的抢修,终于成功恢复供电。此时,夜色已深,返回时已是凌晨。尽管身心俱疲,但在归途中,大家欢声笑语,洋溢着完成使命的满足与喜悦。
“我们在一起工作十八年了,他这个人做事兢兢业业,任何事,他非得要小心又小心,从来不马虎大意。我经常问他累不累,他说不累,都是应该的。”同事邓可忠说到他,满眼都是敬佩。
留守山乡的“送暖者”
西北口村五组被水库隔断,村民大多分散居住,几里地都难见一户人家,因交通不便,农民种植的水稻必须使用机械设备打米、磨面,陈永丰这个供电“郎中”在这里必不可缺。
辖区内独居老人居多,他时常上门帮他们进行安全用电检查、义务维修老化的电器设备、讲解安全用电知识。“小陈师傅人蛮好,蛮亲热,干事很踏实,有他在,我们用电蛮放心。”交战垭村村民张祥群说道。
在一次走访中,陈永丰发现,独居的郑奶奶家线路老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他便立即帮郑奶奶更换了线路,手把手教她如何安全使用电水壶、电暖器等电器,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郑奶奶有任何用电问题随时找他。此后,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看望郑奶奶,关心她的用电情况。“这个娃娃比我的亲人还要亲!”这份关怀如同亲人一般,让郑奶奶倍感温暖。
当地居民都说:“在这个偏僻的孤岛上多亏有个陈永丰!”陈永丰却说:“我只是千千万万坚守在保电一线的电力人之一罢了,我也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而已。”
(记者:杨菲 薛丹 通讯员:李娇艳 责编:谭羽利 审核:望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