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办什么业务?我来帮您取号。”王晓云又一次俯身,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按下叫号键。这句温暖质朴的问候,在夷陵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大厅里,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机器的冷硬,也吹暖了办事群众的心。十五年来,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从窗口到田埂,从云端到地头,农业农村局窗口的首席服务员王晓云用一颗“稻香里的初心”,把政务服务的温度写进了夷陵的每一寸土地。
清晨,薄雾掠过夷陵山麓,王晓云已蹲在田间进行植物检疫,他指尖轻托一株嫩苗,像翻开一页翠绿的档案,目光掠过叶背,一粒褐色结痂被瞬间锁定——那是溃疡病潜伏的签名。下一秒,拍照、定位、上传,田间的风把数据吹进云端,也把他的脚印留在了泥土深处。
十五年如一日,王晓云从一名专业工程师炼成了农业服务的“万金油”,也成了窗口永不缺席的“定海神针”。2010年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以来,他像一块海绵,凡农业行政审批所需的法律、农业、渔业、畜牧、能源、农机等知识,全都狠下功夫啃透;又一路考取植物检疫员、农机监理、农机驾驶考试员、农业执法员等资格证书。十五年间,他办结近六万件审批服务,零投诉、零差错,屡获“优秀首席服务员”“十星级服务明星”等称号。
办理农机购置补贴的间隙,他把安全技术小课堂搬进了政务大厅。每当人潮涌动、业务集中,他便抓住零碎的空档,三两句讲透操作要点、五分钟说清安全须知。没有讲台,窗口就是黑板;没有教材,补贴单秒变讲义。大伙儿听得频频点头,笑称:“王首席的课,比补贴更值钱!”
王晓云心里始终装着田间地头的乡亲们,为了让大伙儿少跑腿、好办事,他把窗口服务的半径画到了最远的村屯。十五年间,携设备进村入户,年检到田头,驾考搬门口。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王晓云把“让每一位群众满意而归”当作座右铭,一写就是十五年。
王晓云的故事,是夷陵区“政务服务下沉、惠农政策上门”的生动缩影。他用一节安全技术小课堂、一句土话、一次延时服务,把政务窗口变成了离土地最近、离农民最亲的地方。
在夷陵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改革浪潮中,像王晓云这样的一群人正把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细化成一条条补贴到账的短信提示、一张张盖齐红章的检疫证、一次次蹲在田埂边的手把手系统申报。
未来,王晓云仍将守在这条通往田野的窗口,把政策讲到田埂上,把服务送到心坎里。他的背影,正与夷陵的稻浪、茶山、橘海一起,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
(通讯员:肖舟 责编:陈铭 审核:高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