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

龙潭村:创出“党建+生产生活社会化服务”新经验,蹚出强村富民乡村振兴新路子

2025-10-13 10:15  编辑:夷陵融媒体

龙潭村位于夷陵区鸦鹊岭镇西北部,近年来,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泉水河畔、果甜花灿、最美龙潭”发展定位,以全面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社会化服务为核心抓手,有效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让集体的增收引擎与群众的致富梦想同频跃动,走出了“田有人种、集体增收、群众得实惠”的振兴新路

01

强化组织引领

筑牢服务体系“主心骨”

龙潭村始终将加强党组织建设作为推动社会化服务的根本保证。

建强“村社一体”核心。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龙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体村民参股,形成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三位一体、协同发力”的发展模式。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合作社理事长,7名村干部全部下沉合作社兼任管理岗位,确保党组织在资源整合、项目争取、人员调配、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发挥主导作用。

织密服务网格。充分发挥村民小组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其纳入服务体系,负责政策宣传、矛盾协调、面积拓展、用工组织等具体工作,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党小组/村民小组—劳务队”四级联动服务网络,两支稳定劳务队服务覆盖农田超6400亩。

激发党员活力。常态化组织党员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开展“田间课堂”,学习农业技术,研讨服务难题。例如,第七党小组组长、老党员黄德清不仅每月组织党员学习修剪、飞防技术,更在去年寒冬带领20余名党员群众义务为卓夏火龙果基地清理积雪,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党员的担当,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

02

聚焦关键环节

下好为农服务“精准棋”

龙潭村在实践中总结出“选好路子、找准点子、下好棋子、鼓足钱袋子”四步工作法,推动社会化服务精准落地。

选好路子,明确“组织为社、宗旨为农”。坚定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向,确保服务组织姓“农”为“农”,将服务农民、让利农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找准点子,实施重点突破。聚焦柑橘、粮油等主导产业,在柑橘上重点推行“全托管”服务,对3523.5亩柑桔实施修剪、施肥、飞防等全流程标准化管理;在水田流转上推进规模化种植,完成805.5亩水稻田的机械化服务;同步打造标准化示范田,建立农资直供和农产品帮销机制。

下好棋子,整合资源要素。整合无人机、收割机等272台套农业机械,聘请7名技术指导员,开展常态化技术培训与田间巡查。上半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场,覆盖600余人,完成柑橘抽槽施肥、修剪、病虫防治和水稻育秧、耕整、抛秧等多个环节生产任务,实施无人机统防统治2次,累计投入人工1500个,实现了科学化、机械化、集约化作业。

鼓足钱袋子,实现多方共赢。整合合作社、供销社、市场主体三方资源,2024年合作社创收191万元,净利润22万元,吸纳100余名村民务工,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通过集中采购降低农资成本,统一标准提升产品品质,帮销助销使农产品销售价格较散户散卖提升15%,全村通过服务组织销售比例达50%,切实让农民得实惠、集体增收益。

03

延伸服务链条

打造便民惠民“综合体”

龙潭村注重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体系的综合效能。

建强实体阵地。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既是成果展示平台,更是技术培训阵地。中心清晰展示柑桔、水稻、油菜全年种植管理流程图,设立农业技术图书角和政策宣传栏,方便农户随时查阅学习,提升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创新供销服务。与区供销社联合成立龙潭供销合作社,经营种子、农药等四类农资,严格把控质量,按1%~5%微利定价。组织党员干部成立“送货郎”服务队,将农资直供田间地头,并同步提供无人机飞防等技术服务,形成“农资+技术”一站式供给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1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户“买药贵、买药难、打药累”的问题。

注入科技动能。大力推广无人机植保等现代农业科技,通过“半托管”模式免费为农户提供无人机病虫害防治服务。无人机作业效率高、施药准,降低了农药用量和人工成本。通过组织现场观摩、手把手教学,让农户亲身体验科技便利,密切了干群关系。计划未来拓展无人机播种、施肥等多元化服务,持续为农业现代化赋能。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从“传统种植”到“现代服务”,龙潭村通过党建引领,成功蹚出了一条“强组织、兴产业、惠民生”的乡村振兴之路。下一步,龙潭村将持续深化农村生产生活社会化服务改革,重点推进主导产业全托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拓展标准化基地,力争五年内合作社年收入突破百万元,让社会化服务的改革成果更好惠及全体村民,奋力谱写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来源:夷陵旗帜 编审:高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