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信息

冬季用气、用水、用电、用车!谨防火灾、破裂、触电、一氧化碳中毒!

2024-02-05 09:34  编辑:夷陵融媒体

冰雪低温天气

用气、用水、用电、用车

若操作不慎或使用不当

极易引发火灾、触电、燃气泄漏

一氧化碳中毒等安全事故

做好安全防范至关重要

用气篇

气温“断崖式”的下降,广大市民也直接开启了保暖模式。在门窗紧闭、换气减少的环境下,使用煤炉及燃气热水器等设备时,极易产生一氧化碳中毒。特别是在农村、排烟不良家庭的厨房、热水器安置不当的卫生间、使用煤炉取暖的居室等,更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场所。

如何安全用气?

一、确保燃气灶、热水器、暖炉设备的正常使用

使用煤气具前闻闻有无“煤气”味,确定是否漏气。如果怀疑漏气,要进行进一步检查,注意检查连接煤气具的橡皮管是否松脱、老化、破裂或受到虫咬等。

二、确保常见场景通风

居室内的火炉要安装烟囱,烟囱结构要严密、合理,通风良好。使用燃料烹饪和取暖时,不要关闭门窗,注意室内通风,以防一氧化碳中毒。此外,使用碳火频次高的场所建议安装燃气报警器。

三、做饭不要离厨房

冬天厨房相对较冷,如果燃气灶上正在煮东西,千万不要回房间取暖、看电视、打电话或者做任何容易沉浸其中的事情。要适时看火避免汤水溢出、意外熄火等安全事故。务必做到人在火在,人走火灭。

四、发生燃气泄漏时切莫慌张

请立即关闭燃气总阀门,打开门窗。严禁一切火源,严禁开关电器,迅速撤离到室外通风处,并立即拨打燃气抢修电话0717-6355119。如果已经出现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有短暂的昏厥等为严重的症状,除了开窗通风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解开中毒者衣扣,清除口鼻分泌物,使其呼吸畅通,应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量。

(二)若中毒者出现意识模糊,施救者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查病人呼吸、脉搏、血压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紧急处理。

(三)若发现中毒者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同时,呼叫120求救,等待急救医生到现场救治病人。

用水篇

寒冷天气下,供水设施同样需要“防寒保暖”,才能保障安全运行。

一、“穿衣戴帽”

对暴露在室外的水表、管道等用水设施,可用废旧衣物、稻草等保温材料进行覆盖绑扎、加厚等保温处理。并尽可能关闭门窗保持室温。

二、太阳能防冻

在气温骤降几日,用户务必将屋顶太阳能和太阳能上下水管道排空,并关闭上水阀门,防止管道冻裂。

三、排空措施

当气温降至零下5°C时,可关闭水表处进水总阀并排空管道内存水,防止管道冻裂。

四、水流成线

室内无保温取暖设施的住户,最好在晚间用水后稍稍拧开龙头使水流成线,并确保下水通畅,使水管内自来水保持流动,防止夜间受冻。

五、应急措施

对已冻住的水表、管道等用水设施,可先用热毛巾敷在上面,再用温水冲淋解冻,切不要劲拧,也不要用钳子等工具硬性启动,更不要用火直接烘烤或用开水急烫以免造成管材或者水表开裂。

六、用水保障

及时做好贮水准备,避免影响正常用水。

七、相互帮助

对于长时间外出的用户,一定要做好室内水管,当发现水龙头冰冻后,千万不要拧开水龙头后离开,避免解冻后发生“水漫金山”,并给邻居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出现紧急情况能够快速处置防冻保暖。

用电篇

冬季也是用电的高峰期。电器火灾具有火灾发生快、蔓延快、易多处着火等特点。安全用电、性命攸关。

一、避免插座过载

不要在一个电源插座上安插过多插头,空调、电炉子等大功率设备最好享受“专插专用”的待遇,以免插座过载而发生危险。

二、检查用电设备外观

装接临时电源时,要选用合格的电源线、电源插头。插座要安全可靠,损坏的不能使用。电源线接头处要用电工绝缘胶布包好。

三、避免用电功率过高

家用电器功率过高而导致空气开关跳闸或保险丝熔断时,应考虑减少电器的使用,降低用电负荷。

四、正确使用电热毯

电热毯应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展开平铺使用并有人看管。切不可将电热毯折叠使用。

五、防止干烧

取暖器、白炽灯在使用时会产生高温,要与窗帘等易燃物保持一定距离,也不要利用这些电器来烘烤潮湿的衣物。使用电磁炉、电开水煲等应有专人看管,防止干烧。

六、电器灭火不能用水

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来灭火,以免因水流导电发生触电事故。

七、保护电源线

使用电器时,应注意电源线不要被重物压住,否则可能会造成电线折断或绝缘破损,使电线短路或漏电。插拔电源插头时要着力于插头,不要拽拉电线。

用车篇

冬季也是车内空调供暖的高峰期。在这种情况下,车辆静止、密闭车窗、开着发动机、开着空调,当这几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极易引起车内一氧化碳中毒。最重要的还是要适度通风。

如已出现意识迷糊等症状,应该第一时间关闭发动机,打开车窗、车门,人员撤离到空旷的地方;如果驾驶员还清醒可继续驾车,应把车开到空旷的地方,尽快离开密闭环境。

(来源: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综合 编审:高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