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声音来认识一座城?提到湖北,你最先想到的什么声音?是琴台古韵里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是曾侯乙编钟跨越2400年的悠远回响,是《洪湖水浪打浪》的红色旋律,还是长江之子荡气回肠的峡江号子……湖北丰富多彩的BGM中,蕴藏着文明的密码、山河的脾性、人间的温度,也为湖北各地打造“音乐+”的差异化的旅游体验、消费场景,提供了文旅创新融合的基础。
4月16日晚八点,西北湖的喷泉广场已经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七八十位银龄乐团开启了他们的“武汉巡演”,萨克斯、砂槌、电子琴、小号 ……加起来有十几种乐器,中间还有身着玫粉色套装的指挥大叔,《走在大路上》《红星闪闪》,这些耳熟能详的红歌他们准备了二十多首。
来自南京的游客王健伍一家跟着音乐打起节拍,还拿起了相机记录在他们的旅行vlog里,“爷爷奶奶们太强了,这是我来武汉看的第一场露天音乐会,太有烟火气了。”旁边头发花白的章爷爷是十年老粉了,他给我们展示手机相册里密密麻麻的视频,骄傲地说道:“我刚买了一个萨克斯,还得好好学学,争取明年我也加入!”
一座城最好的名片,一定是本地人的幸福笑脸。像这样大规模成建制的银龄乐团,武汉就有20多个,遍布三镇;小规模的乐团则生长在社区。记者了解到,每个片区的街道和社区会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出场地,让热爱音乐的人们从流动的“草台班子”变成定期演出的“常驻乐团”。这座城市容得下每一份热爱。
2023年成立的武汉星河室内合唱团,已有70多名成员,由教师、医生、学生、律师等各行各业音乐爱好者组成。他们演唱的本土原创作品《汉阳门花园》刷屏各大视频平台。不到两年时间,星河室内合唱团从排练厅走上琴台音乐厅,收割全国粉丝,成为很多人来武汉必打卡演出之一。
在湖北,像这样的群众合唱团有近千支,覆盖大多数学校、社区。“合唱和独唱太不一样了,是一群人才能‘玩’出来的声音”,来自武汉老干部合唱团的陈女士说,与三十多年前在大学合唱团时的经历相比,“湖北现在合唱发展得非常快。”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吴可畏告诉记者,“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局面,量的存在是催生质变以及高精尖水平的基本保障。”
以“品质内容”重塑文旅吸引力
实际上,同频共振的热情氛围就是城市打造节庆品牌、落地演艺活动最好的“氛围基础”。除合唱外,演唱会、音乐节、音乐剧等“音乐+”业态也持续火爆,“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已成为旅游新风尚。
上周,全国知名头部音乐节IP——麦田音乐节在武汉开唱,24个国内外知名音乐人带来精彩演出,为武汉春季演出市场点燃了第一把火。每天超1.5万乐迷,六成来自省外。音乐节总策划施冠祯告诉记者,“音乐节在地方落地非常困难,但是在武汉真的简单很多,我们希望将听音乐、追音乐节打造成一种生活方式,这与武汉的城市气质非常符合。”
未来2个月内,武汉还将迎来4场大型音乐节、十多场演唱会,以及近百场Livehouse、街头音乐演出,林俊杰、华晨宇、Ella陈嘉桦、周传雄等100多位(组)音乐人将陆续登台。与此同时,《红楼梦》《日落大道》等经典音乐剧、舞蹈剧也在汉轮番上演。记者从某购票平台上看到,4月中旬至7月,16场演唱会在武汉举办的音乐会,5场已售罄,预约人数最多的场次达9万人。
大型演出之外,小型音乐场景同样生机勃勃。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每月举行的“城墙音乐会”吸引游客驻足;在东湖绿道,“东湖音乐小站”让市民在散步时邂逅即兴演奏;在月湖湖畔,古典音乐艺术家及艺术团体不定期开展户外演出,全年免费开放;在VOXLivehouse、不晚INTIMELIVE等武汉本土音乐场地,独立乐队演出几乎场场爆满……
音乐活动集聚人气,流量接踵而至,全国各地的观众来到武汉,让“高山流水觅知音”的音乐之城,成为关注的焦点。去武汉,看演出,过周末,已成为小红书热点。
以“业态融合”延长消费链条
让“音乐流量”成为“城市留量”,“音乐+旅游”是促进文旅消费、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湖北各地拿出“杀手锏”开启拉客模式。
武汉园博园推出凭音乐节门票免费游景区,洪山宾馆推出景区+住宿套票,准备乐迷专属“宠粉包”, 里面有定制防蚊贴、餐厅代金券等,得到乐迷好评,文旅产业杠杆效应日益凸显。
在恩施州建始县海拔1300米的山谷深处,森林火锅配上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让夜晚的森林变成了一个大型露天派对现场。村里还专门打造了森林花海、垂钓区、环氧步道、富硒茶园、田园采摘、观景平台等各种休闲游玩业态,让游客在玩得开心、留得下来。
黄冈东坡外滩广场,每天都是锣鼓喧天,近200名演员为五一演出加紧准备,近年来,围绕东坡文化题材打造《大江东去》《状元回乡》等全新剧目8部,并将特色剧目融入7条精品线路,累计演出500余场次,接待12万余人次。
当文旅产业步入“体验为王”的时代,“音乐+”不再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重构场景、激活流量、深化记忆的超级引擎。湖北正以山水为谱、以文化为弦,将音乐融入城市肌理与山河血脉,用“声”动叙事打破传统文旅边界,让每一段旅程都成为可聆听、可共鸣、可传播的立体诗篇。
长江云新闻记者:赵黎黎 朱哲鋆 牛中毅
美编:梁意
编审:柳芳 管根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