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楚能新能源宜昌基地内,电池生产车间全速运转,生产线机械臂持续作响;发货区叉车频繁往来,满载电池模块的托盘被快速转运;工人穿梭于设备间检查参数,车间内各环节紧密衔接,处处可见忙碌景象。4月,宜昌楚能单月出货量突破1.8GWh,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成绩的背后,是科技创新、技术迭代与市场认可的“三重奏”。
记者走进宜昌楚能二号电芯车间,26台全自动正极涂布设备正在以每分钟65米的速度,在银色的铝箔上喷涂黑色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正在一旁监测机器生产的二工厂正极涂布组长周勇向记者介绍说:“之前这些设备是每分钟50米的涂布速度,每分钟可以生产6块电池,现在一分钟能喷涂65米,我们每分钟就能多生产3块电池。”产线24小时不停转,电池产量也就有了可观的提升。
像涂布机这样的生产设备,在二号车间内还有2000多台套,今年以来,二号车间为提升产能,在每一套设备上都下足创新功夫,保持设备最佳运行状态,同时,通过培训+实操的方式,提升员工技能水平,进一步降低设备运行的故障率,为产能提升保驾护航。“今年以来,我们通过设备调整,把二工厂4条产线整体运行效率提升了20%以上,达到了行业比较先进的水平。”
除了设备性能升级,依托楚能新能源专家委员会、楚能创新研究院等智囊研发团队,在工艺流程等关键环节推进技术革新,让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也实现了能量密度的重大突破。周勇指着涂布机上正在滚动的铜箔向记者介绍:“负极使用的铜箔厚度,由以前的7微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厚度,改良到现在的4.5 微米,也就是半根头发丝的厚度。”厚度减少了,铜箔上就能喷涂更多的活性材料,电池就能在同一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能量密度得到大幅提升。
工艺升级、科技创新是产能释放的“加速器”,而市场认可则是检验成果的“试金石”,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和稳定的交付能力,楚能新能源已赢得全球200余家合作客户的高度认可。“目前,楚能自主研发的longπ 314Ah安时楚能电芯,5兆瓦时液冷集装箱畅销全球。2024年,海外订单突破30GWh,远销欧盟、中东、北美。”宜昌楚能新能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焦林森说。
在宜昌楚能生产基地的探访中,最令人震撼的不仅是生产线的速度,更是楚能“以技术赢市场、以集群降成本”的底层逻辑。当新能源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楚能的崛起或许预示着:真正的“黑马”,从来不是偶然的幸运儿,而是长期主义的坚守者。“我们四月份单月交付实现1.8GWh,五月份可突破2.5GWh。预计今年储能产品的订单量和交付量可以双双冲进全国前五,动力电池迈入全国前10。”谈起对未来发展,焦林森信心满满。
(记者:金晓燕 责编:谭羽利 审核:高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