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鸦鹊岭镇牧童村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将此作为提升村级“造血”功能、赋能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从建设之初,牧童村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建立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走出了一条“村民做主 自建自管”的新路子。
5月15日,记者走进牧童村集体经济产业园,一栋崭新的办公楼映入眼帘。办公楼旁一片约40亩的场平土地上,挖掘机的轰鸣声与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织成动人的生产场景。初夏的牧童村,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我们现在正在做钢架基础,接下来要进行厂房主体结构施工,大概需要四个月的时间,预计年底整个园区建成投用。”牧童村集体经济产业园施工负责人田振辉说道。
这座产业园总投资1000万元,厂房占地面积28亩,包含1栋管理用房和4栋厂房,计划建成后出租给市场主体用于小型加工和物流仓储,于去年6月启动建设。而早在2021年牧童村“两委”换届之初,村“两委”班子就开始了产业园的研究谋划。
牧童村位于鸦鹊岭镇西南部,以农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导产业,村集体依靠流转农用地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一年最多有30万元的租金收入,无法覆盖村级建设的资金缺口。
“换届后,我们发现村里的公路、水利建设需求迫在眉睫,向上级争取资金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才是治本之策。”牧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光权回忆道。
决定建设一个集体经济产业园,是村“两委”深思熟虑后的决定。牧童村与三峡机场及猇亭区工业园区相连,汉宜铁路、峡州大道快速路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极其便利。由于附近的猇亭工业园区厂房供不应求,不少小微企业先后到村里考察投资建厂。“与其把地租给别人建,不如我们自己干。”方光权说道。
“过去村里搞建设都采取传统招投标模式,村民们基本没参与,村干部费力不讨好,工程花费还不少,久而久之干群之间的误会越来越深。”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村委会拍板决定:这次产业园要由本村自主建设运营。
(效果图)
说干就干,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和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决策后,村委会聘请第三方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再向镇政府申报审批,通过后再组织施工、竣工验收、后期管护、群众评议,全过程对村民公示公开。
为了解决村级自建产生的“熟人监督”难题,村里成立由党支部纪检委员、村民代表、征收土地户代表、务工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镇城乡建设办公室和上级纪检组织也介入监督,将建设的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管护责任等在线上线下公示。
依靠这样的流程和模式,牧童村39天完成了园区场平,3个月完成了管理用房建设,工期和费用远低于预算。
“以场平项目为例,按传统方式第三方预算为50万元,村级自建实际结算31.55万元,节省了36.9%。”方光权还表示,自建自管模式下,没有第三方公司包揽一切,村干部对工程建设全过程亲力亲为,能力素质也得到了锻炼。
“以前村里搞建设我们都是在旁边看,这次从征迁到施工我们都参与进来了,当成自己的家务事在做,也了解到了村干部们的不易。”牧童村村民汪家泉说道。自建自管的方式,让村里的干群关系更密切,办公用房验收时对40多户村民进行了民意测评,大家都表示满意。
方光权表示,接下来,厂房主体工程之外的路面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等小型建设项目依旧会沿用村级自建自管模式。他还透露,现在已经有3家意向企业和村委会进行了洽谈,未来产业园投用后,不仅能拓宽村民就业渠道,每年还能给村集体经济带来约100万元的厂房出租收入。村集体经济壮大了,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开展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资金就更充裕了。
“这个产业园建设对我们牧童村来说是个大好事,未来村集体经济肯定会越来越富裕,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牧童村村民杨世轩满怀希望地说道。
(记者:汪婧 王雪娇 责编:卢薇 审核:朱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