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楚大地的青山绿水间,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精神熠熠生辉。从大别山的烽火岁月到长江岸边的抗洪壮歌,从英雄城市的抗疫坚守到乡村振兴的奋进足迹,湖北省以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为引领,谱写了一曲赓续红色血脉、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赞歌。
革命烽火铸丰碑,英雄事迹永流传
在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桃坪河村,彭柏林烈士的墓园松柏长青,文化展示牌上的文字无声诉说着他的英勇事迹。1949年,年仅25岁的彭柏林为保护群众、反抗暴政,在兴山县龙滩河壮烈牺牲。面对敌人的屠刀,他高呼:“为了反对暴政,我不怕杀头!”这份视死如归的信念,成为山水间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2021年,桃坪河村修缮烈士墓园,将其打造为“行走的党课”教育基地,让烈士精神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力量源泉。
在湖北,这样的红色印记随处可见,洪湖赤卫队的“芦苇荡精神”,黄麻起义的“红旗不倒”誓言,武汉二七纪念馆里铁路工人的热血抗争……每一处遗迹、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担当。
薪火相传践初心,新时代的红色传承者
红色血脉的赓续,离不开新时代的践行者。桃坪河村残疾党员郑万全与妻子向丽芬,用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感恩奉献的精神。郑万全行动不便,自愿担任村级QQ群群主,义务为村民代办事务、传播政策;向丽芬默默守护村庄环境,夫妻二人以平凡之举彰显党员本色。郑万全说:“党培养了我,我要用行动回报恩情。”他们的故事,正是红色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的生动写照。
在红安县七里坪镇,退休教师王华明义务讲解革命历史30年,让大别山精神浸润青少年心田;在武汉抗疫纪念馆,志愿者团队用影像和实物记录“生命至上”的抗疫史诗。这些新时代的“红色使者”,让革命精神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红色文旅促振兴,精神灯塔照前程
湖北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洪湖市以“红色+生态”模式,打造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景区;黄麻起义纪念园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重回烽火年代;樟村坪镇将彭柏林烈士墓与桃坪河村乡村振兴示范点串联,形成“学英雄、践初心、促发展”的特色路线。
红色旅游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在三大精神的指引下,湖北正将红色文化转化为乡村振兴、城市发展的动能。桃坪河村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通过红色教育带动绿色产业,实现“红绿交融”的蝶变。
从彭柏林的壮烈牺牲到郑万全的坚守奉献,从革命遗迹的庄严矗立到红色文旅的蓬勃兴起,湖北以三大精神为炬,照亮了赓续红色血脉、奋进复兴征程的道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当铭记,每一座丰碑都是信仰的灯塔,每一段故事都是奋进的号角。强国复兴之梦,终将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照进现实!
(来源:学习强国 责编:张玉婷 审核:朱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