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莲沱村,有着一段威震峡江的武装暴动故事,让人深切感受峡江儿女的抗争精神。
1929年深秋,长江的浪涛在乐天溪畔汹涌翻卷,却压不住大地深处传来的躁动。莲沱一带久旱歉收,田地龟裂,而土豪劣绅的盘剥比烈日更毒,租税催命的铜锣声日日击打着奄奄一息的村落。彼时,鄂西特委的一道密令穿越沉沉夜色抵达宜昌县委,中共莲沱区委书记杨继平推开万成安家的木门,油灯下,一张武装暴动的密网正在铺开。
农历九月初四(10月6日)夜,火把猝然点亮峡江的暗礁。杨继平、朴光全、赵德昌兵分三路,如利刃出鞘:一路直扑乐天溪,斩落土豪朱其治;一路横扫路溪坪,劣绅刘兰廷、宋文伯毙命,粮仓洞开,金黄的稻谷终于淌回枯瘦的掌心;第三路强攻九山,面对土炮与八十条枪的团防,赤卫队员以血肉冲锋,第二路闻讯回援,血战方破敌阵。那一夜,地主仓廪的枷锁被砸开,久饿的百姓捧起救命粮,火光中映着觉醒的脸庞。
烈焰终遭暴雨。退守郑家洞子的赤卫队员遭遇国民党宜昌守军与团防武装千余人围攻,部分在战斗中英勇牺牲,68人惨遭杀害。柳树沟刑场,杨继平和七十余位志士被集体枪杀,血浸沙石。残暴未止——杨继平的头颅被高悬示众,共青团书记杨定友遭“背火桶”酷刑,胡安全、胡安熙被钉上门板“点天灯”。白色恐怖席卷乡野,300余具忠骨沉入长江呜咽的波涛,莲沱的秋日从此浸透血色。
沙坪村柳树沟,野草掩不住七十多具遗骸的悲壮。1951年,幸存的乡亲们含泪垒起第一座坟茔,杨继平烈士墓与简陋的九四革命陵园在荒滩上立起,成为最初的悼念坐标。1983年,葛洲坝的江水漫涨,原碑亭没入库区,人们将纪念碑迁至杜家嘴山巅——9.4米碑身,如一根刺向苍穹的钢钎,铭记那个永难磨灭的九月初四。
2009年秋,九四暴动八十载,夷陵区委在原址莲沱村重建丰碑。灰色花岗岩肃穆如山,碑座镌刻着275位英烈姓名,金漆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在江风中熠熠生辉。而另一处守护正在民间扎根:退休干部周恩禄奔走十年,将散落郑家洞的忠骨迁回柳树沟,修冢立亭。2006年,当“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牌匾挂上纪念亭时,这位白发老人才默默抹去泪水。
清明细雨,莲沱纪念碑前人流如织。白发老者与红领巾并肩肃立,讲解员的声音穿透江雾:“杨继平们举起的不仅是火把,更是乐天溪人心头永不熄灭的灯。”孩子们踮脚献上菊花,指尖拂过碑座冰凉的姓名——赵德昌、朴光全、万成安……275个名字从此嵌入生命。夷陵区“9·30烈士纪念日”年复一年在此举行,万人静默中,誓言与江涛共振:“强产兴城、能级跨越”——这盛世图景,正是先烈仰望的黎明。
昔日染血的山坡,如今枇杷满枝,莲沱大桥如虹跨溪。村头民宿宾客盈门,老板娘端出红心枇杷:“甜吧?莲沱的日子,比果还甜哩!”百姓的日子好了,但革命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九四暴动的火种将在峡江长明,照耀峡江人民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学习强国 责编:张玉婷 审核:朱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