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屋榜村位于夷陵区小溪塔街道东部,是当地柑橘产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和示范村。近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柑橘特色产业发展和村民生活品质提升,通过构建覆盖生产与生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做强产业服务
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仓屋榜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规模种植柑橘,历经数十年发展,目前已形成约20000亩的种植规模,人均柑橘面积达3.45亩,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2021年,全村柑橘产业产值突破1亿元,2023年再次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名单。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仓屋榜村面临“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村“两委”以村集体劳务服务公司——宜昌民盛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为载体,全面推进柑橘产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通过构建“农户点单、网格员协调、专业队服务”的运作机制,为农户提供采收、防治、修剪、施肥、除草等环节的专业化服务。
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村"两委"高度重视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先后召开班子会7次、专题会议5次、村民代表大会2次,与上级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确定以“扶持服务队伍建设”为核心的社会化服务实施方案。通过党员带头、网格化管理,确保项目推进方向不偏、力度不减。
专业服务,提升产业效能。目前,全村已组建17支专业服务队伍,签约农户355户,服务面积达6103.5亩。通过统一培训、规范流程、网格监督,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无人机飞防、机械除草等现代化作业方式广泛应用,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
创新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服务队伍不仅在本村发挥重要作用,还积极向外拓展业务。修剪服务队除完成本村任务外,还赴钟祥等地开展跨区域服务。在施肥和除草环节,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采用旋耕机抽槽、专业除草机等方式,既提高了劳动效率,也保护了地力。
做优生活服务
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在推进产业服务的同时,仓屋榜村同步完善生活服务体系建设,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完善设施,打造全龄友好空间
村里新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划分老年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多功能运动场等功能区域。新建170平方米老年活动中心与儿童之家,804平方米多功能运动场,规划200平方米儿童乐园,配备安全、趣味游乐设施。每天傍晚,广场上老年人开展棋牌、舞蹈等活动,孩子们在专业游乐设施中尽情玩耍,灯光球场更是青年们锻炼健身的好去处。
丰富活动,培育乡村文化品牌
组建“桔乡文化艺术团”,吸纳112名文艺骨干,常态化开展腰鼓、广场舞等培训。在元宵等传统节日组织村民自编自演文艺节目,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展现乡村生活场景与节日氛围。这些贴近生活的表演内容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更增强了乡村凝聚力,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到浓浓的归属感。
擘画发展蓝图
构建服务新格局
面向未来,仓屋榜村将统筹推进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从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1 深化产业服务,促进提质增效
推进农资集采集购,与宜昌市供销社、湖北宜施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产业服务链条,在现有五个环节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服务项目,打造更精准的“菜单式”服务清单。加强农机技术推广,打造懂农技、用农机的现代化专业服务团队,建立健全标准化服务体系。
2 拓展生活服务,提升幸福指数
完善文化设施运营管理,建立常态化活动机制,提升老年活动中心、儿童之家等场所使用效能。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扩大"桔乡文化艺术团"影响力,培育更多文艺骨干,创作更多贴近村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创新服务模式,探索“点单式”文化服务,根据村民需求开展订单式文艺培训和文化活动。
3 推动融合发展,实现互促共进
建立生产生活服务联动机制,将产业服务队伍与文化服务队伍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育复合型人才,鼓励产业服务人员参与文化活动,文化骨干学习产业技能,促进生产生活服务深度融合。打造特色品牌,将柑橘产业元素融入文化活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旅游项目。
下一步,仓屋榜村将持续探索生产生活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推动柑橘产业提质增效,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来源:夷陵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