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要闻

【提案追踪】非遗焕新生 发展添动能

2025-11-19 16:36  编辑:夷陵融媒体

宜昌文化禀赋深厚,如何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夷陵区政协委员戈玲峰、朱枭龙提交的《关于宜昌文化禀赋优势的保护与创新的提案》,呼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宜昌文化“活”起来、走出去。提案交办后,夷陵区文旅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办理,将委员的建议转化为具体行动。今天请看【提案追踪】第三期《非遗焕新生 发展添动能》

初冬的三峡人家景区,茶盐古道非遗文化街游人如织。精巧的夷陵手工编织摊位前,一只用棕叶编织的“蜘蛛”让重庆游客魏坤霖爱不释手:“很吃惊!我完全没想到一个粽子能做出这么精巧的东西,很形象,寓意也比较好,这个蜘蛛就是知足常乐嘛,我觉得挺有意思。”

不远处的舞台表演区,从北京来夷陵研学的高一学生谭惠文和同学们刚体验完土家摆手舞,兴奋地分享感受:“我们刚刚体验了土家族的文化,还亲身体验了那个土家族的摆手舞,还有皮影戏。这些我感觉非常好玩儿,让我更深刻理解了传承非遗文化的意义。”

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夷陵区推动非遗“活化”传承的缩影。三峡人家艺术团督导林猛介绍:“我们立足夷陵本土非遗资源,充分挖掘后进行包装,比如将皮影馆打造成非遗博物馆的形式,墙上有展品、师傅在展演、学生可体验,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带回去。”对非遗工作,他们秉持“保护为本,活化为先,传承为根”的原则,通过让传承人生活有保障、让文化形式与时俱进、让非遗精髓真正传承下来三个层面,实现非遗的“活化”发展。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代表性传承人马先尧,对非遗的传承发展感触颇深,“以前这个薅草锣鼓只能流落在民间,但是现在感谢三峡人家景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能够在这里把它展示出来。这也是我责无旁贷的一种责任。”作为第三代传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这门艺术传下去,不能让它失传。

为推动提案办理落实,夷陵区文旅局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文化资源保护与创新。在非遗活态传承方面,成功为薅草锣鼓申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与区政协联合出版发行《夷陵非遗》文史专辑;系统收集整理皮影资料40余万字;利用节庆活动开展非遗展演,吸引观众超3万人次。以夷陵编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易苗、夷陵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黄成翠等为代表,常年在社区、学校开展培训,累计培训学员2000余人次。

在文化创新利用上,夷陵区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将非遗项目与时代元素融合,借助新媒体为传播赋能:以夷陵民间剪纸为元素,制作民间故事动漫合集;创作录制长江峡江号子MV,在新华社栏目斩获126.9万次浏览量;完成薅草锣鼓小戏《茶园欢歌》编排并献演10余场;创新融合夷陵地花鼓与现代广场舞,在全区推广普及。同时,精心打造“G348峡江赏心之旅”等文化主题线路,创新设计以“至喜夷陵”为核心的系列文创产品,让夷陵文化可感、可触、可带回家。

从深藏民间到走进景区,从单一展示到互动体验,夷陵的文化禀赋在保护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看到提案中的建议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非遗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融入学生课堂、走进百姓生活,我感到非常欣慰。”提案委员戈玲峰表示,“夷陵文化底蕴深厚,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希望未来能继续探索,让宜昌的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一纸提案,激活一池春水。如今,穿行于夷陵的山水之间,古老的非遗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厚重的文化底蕴正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带走的文旅产品,为宜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着新的魅力。

(记者:杨菲、熊伟 一审:卢薇 二审:朱家梅 三审:高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