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菜摊到行业标杆,从300元启动资金到带动千户农民致富,宜昌百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克清,用三十年时光在“菜篮子”里书写创业传奇,更让“女性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熠熠生辉。如今,她掌舵的企业年配送农产品超百万吨,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每天清晨五点,城市尚在沉睡,王克清已奔波在田间地头。在雾渡河镇交战垭村,她一边查看茄子长势,一边和农户交流:“种茄子就得水分足,你看这茄子发亮,光泽度好,肯定能卖好价钱。”随后,她和丈夫开着车到社员家收购新鲜蔬菜,“这几筐菜品质好,总共300块钱,您收好。”
在这里,王克清已带动134名农户发展有机高山蔬菜,年销售额达200多吨。而谁能想到,这位如今的企业掌舵人,曾是家境贫寒的打工者。
故事要从1996年说起。16岁的王克清攥着母亲卖猪崽换来的300元,踏上了前往宜昌的谋生之路。她做过服装厂学徒,餐馆当过服务员,超市干过营业员。1995年开始,在夷陵三巷逼仄的菜摊前,这个连方言都说不利索的姑娘,用满手冻疮换来了诚信口碑。王克清回忆说:“那时候是冬天,衣服和鞋子都穿得很单薄,我还是坚持每天在夷陵三巷摆地摊,有时也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这点苦对我来说不算什么。”
不久后,她与经营蔬菜批发生意的丈夫结缘,共同打理一家农副特产批发店。2008年的一场冰雪,成为她从“菜贩”到“企业家”的关键转折点。
2008年春节前,王克清收到一条“宜昌将有强降雪”的预警短信。敏锐的她立刻判断:降雪会导致蔬菜紧缺,这是商机,更是帮助农户稳定销路的机会。她迅速与多家农贸批发商签订蔬菜、物资采购协议。
果然,降雪后蔬菜供应紧张,但她并没有坐地起价,在和丈夫商量后每斤只增加了一块钱的利润。这一次不仅让她赚到了“第一桶金”,更催生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克清发现雾渡河镇交战垭村地势高、土壤肥、阳光足,加上当地群众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适合发展高山蔬菜,是块“风水宝地”。王克清迅速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开始动员村民们种植高山蔬菜,还给村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她当时带来了农业技术员手把手传授技术,还给我们提供免费的蔬菜良种,并承诺只要蔬菜合格一定按照约定的价格收购,而且不赊账、不压价。”雾渡河镇交战垭村村民陈荣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村民们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发展小规模的蔬菜种植。等到收获的季节,王克清信守承诺全部收购。陈荣说:“第一年我卖了1万多块钱,特别有信心。现在每亩收入可以达到2万多元。”

“去年一亩田平均算下来收入有2万多元。总收入达到了7万元。今年我又发展了豆子、茄子、南瓜等一些新品种,估算一下又是一个好收成。”交战垭村村民李金荣满脸笑意。
在王克清的带动下,全村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达到253亩,118名贫困户脱了贫。雾渡河镇交战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之明见证了村里这些年的大变化,“在王总的带领下,这几年蔬菜价格好、销售也广。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0多亩。村里40%的人依靠种蔬菜‘发了家’。同时还解决了村里不少无法外出务工的五六十岁中老年人的收入问题。”

走进宜昌百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食品安全检测中心,16台精密仪器实时监控着198项指标。这背后,是王克清对“安全”的执着——2014年,为了推行安全配送标准,她连续45天往返于部门与公司之间,最终建成“安全种植、安全采收仓储分拣、安全物流配送、安全追溯”四大系统。如今,她当年推动的“菜篮子”质量安全示范工程,已成为行业规范。
疫情期间,她顶着压力为学校捐赠了智能冷库,更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传统农业,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每次看到学校食堂挂着‘百信专供’的牌子,就像看见自家孩子在吃饭。我觉得农业是良心行业,女性特有的细腻让我们更懂这份责任。”
现如今,宜昌百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为全区部分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大小农贸市场、超市等地配送蔬菜及其他食材。
夷陵区妇联主席肖莉说:“王克清的成功并非偶然,她的身上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自信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女性同样可以在农业这个传统领域中取得非凡的成就。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农业创业,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扁担挑菜到冷链物流,从个体户到国家标准制定参与者,王克清的创业史恰是夷陵区农业转型升级的微观镜像。如今,她正筹划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让更多“深闺”中的山货通过电商走出湖北。
展望未来,王克清希望继续加大在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农场的现代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带领妇女持续为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记者:熊伟 通讯员:张宇 付文静 责编:陈铭 审核:朱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