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在例行监测中,意外捕捉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红腹角雉漫步巡护道路的画面。这一场景不仅为地球日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更成为大老岭生态保护成效的生动注脚。
红腹角雉因其雄鸟求偶时展开的肉裙形似草书“寿”字,被誉为“寿鸡”,象征长寿与祥瑞。该物种对环境极为敏感,多栖息于密林深处,野外活动影像较为罕见。此次拍摄到的红腹角雉出现在人类活动区域,表明其栖息地安全性显著提升。
更令人欣喜的是,日常巡护监测显示,毛冠鹿、小麂等中型兽类在保护区的目击频率显著增加。保护区科研人员介绍:“这些原本谨慎胆小的动物如今频繁现身,表明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较为显著,林下食物资源丰富,人类干扰强度低。”
大老岭保护区作为三峡库首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通过构建区域“联防联治”机制筑牢生态保护防线,打造“天眼地网”立体监测体系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形成强大震慑,系统守护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安全。2018年至今,先后拍摄到林麝、小灵猫、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鬣羚、中华斑羚、毛冠鹿、豹猫及红腹锦鸡、勺鸡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0余种。
大老岭的生态保护成效不仅惠及野生动物,更带动了周边村组的绿色发展。通过观鸟等科普宣教活动引流,为当地农家乐产业注入活力,带动农产品就地销售,让保护区周边居民在家门口端上了“绿色碗,”吃上了“生态饭”,成为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未来,保护区将继续深化“两山”理论实践,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努力实现双赢。
“红腹角雉、毛冠鹿和小麂等野生动物的活跃是大自然对保护工作的最好回馈。”大老岭科研团队负责人指出,在世界地球日这一特殊节点,这些画面不仅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行动的呼吁——唯有坚持科学保护与公众参与,方能守护更多生灵共享地球家园。
(通讯员:谭艳、田风雷 责编:谭羽利 审核:朱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