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传真

“暖心人”驻守方寸间——锦江社区三位基层治理先锋的温情故事

2025-04-24 16:15  编辑:夷陵融媒体

在夷陵东城试验区锦江社区,总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穿梭于万家灯火间,用真心化解矛盾,用脚步丈量民情,调解室里的耐心倾听、电动车筐里的“网格地图”,他们以平凡之力,温暖着社区的每一寸土地。

寒夜里的“阳台调解”

2月的一个冬夜,夜色沉沉,社区民警江沛远三步并作两步往小区赶去,居民张大姐电话里带着哭腔,丈夫酒后砸了半屋子的锅碗瓢盆。

推开虚掩的房门,屋里的酒气熏得人头晕,张大姐坐在餐桌边抹眼泪,孙大哥靠在墙边喘着粗气,脚边是被摔碎的碗盘。江沛远先把窗户统统推开,同时把孙大哥拉到了阳台,“大哥,这风一吹,脑子是不是清醒多了?”他半开玩笑地递过一杯温水,看着对方渐渐缓和的脸色,开始唠起了家常。

原来夫妻俩总为喝酒的事儿拌嘴,孙大哥今晚借着酒劲发泄,现在酒醒了又拉不下面子。江沛远就着阳台的灯光,听着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倒苦水,时而帮张大姐说说委屈,时而劝孙大哥放下面子。一直聊到凌晨一点,阳台上的风渐渐没那么刺骨了,孙大哥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江警官,你比我亲弟弟还有耐心。”

这样的出警对他来说再平常不过,面对居民的感谢,这位年轻的民警总是腼腆地笑笑,他说:“老百姓的事儿,就得拿真心换真心。”

调解室里“茶水解千结”

治保主任蔡强的办公室门永远敞着,犹记2024年的一个傍晚,他刚端起饭碗,电话就响了:“蔡主任,您快来吧,我跟他实在没法过了!”电话里李大姐的声音带着哭腔,他筷子一放就往外跑——这已是第三次去她家调解婚姻矛盾了。

推开门,屋里的桌椅歪歪斜斜,夫妻俩正隔着茶几互相对峙。蔡强熟门熟路地搬来板凳,先跟李大姐聊聊老家的事儿,又跟大哥聊起近期本地的新闻,几句话下来,屋里的火药味淡了不少。见气氛缓和,蔡强趁热打铁,约定第二天大家到社区签署调解协议。

第二天在社区调解室,蔡强续了一杯又一杯的茶水。他一会儿帮李大姐算起明细账,一会儿又替大哥分析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当双方在协议上签字时,李大姐抹着眼泪说:“感谢蔡主任,你就跟我娘家人一样。”

蔡强办公室墙上“矛盾不上交”的标语被灯光照得发亮。他常说:“调解就像熬中药,得慢火细炖,急不得。”

电动车筐里的“网格地图”

每天清晨,网格员胡梅娟的电动车准时“突突”地驶进小区,车筐里的反诈宣传单、信息采集表和小本本都跟着晃悠。她闭着眼都能摸清自己的“格子”,哪家老人需要办养老认证,哪户租户刚搬来三天需要上门采集信息,全记在她密密麻麻的小本本上。

“小胡来啦!”广场舞阿姨们远远就打招呼,周阿姨拽着她的袖子说:“三楼老李家漏水,把楼下墙皮都泡软了。” 她立刻掏出笔在小本本上画个圈,旁边王奶奶又凑过来:“我的养老认证该年审了吧?”她笑着应下:“马上就来帮您办。”

电动车在楼宇间穿行,她熟门熟路地拐进小区门,在路边跟遛娃的宝妈和奶奶聊聊家常,顺便更新信息表;路过保洁阿姨时,又聊起最近楼道清扫的情况。这些“情报员”们的家长里短,让她总能在矛盾冒头前就发现苗头。

夜幕来临,她的小本本又记满了新内容,电动车筐里的反诈宣传单少了一半。车头的挡风板被夜风吹得鼓起。在这个住着1500多人的网格里,她把温暖送到每一户门前。

这些扎根基层的身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地奔走、倾听与调解,织就了社区最温暖的平安网。他们是穿街走巷的“百事通”,是深夜调解的“和事佬”,是网格里的“活地图”。他们不是星星,却照亮了社区的整个夜空。

(通讯员:车玉婷 陈昌钰 责编:陈铭 审核:朱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