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一首首简单动人的彩词……十几个笔记本上记录着退休干部王光芬数十年的坚守:编写民间故事600个、创作视频300个、搜集民歌30多首,她让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鸦鹊岭镇,见证“彩词婆婆”王光芬如何用老调子唱响新时代。
“我们来自鸦鹊岭,一鼓一唱表真情,唱唱小镇行不行,请您扯起耳朵听……”一阵动人的歌声从鸦鹊岭镇文化站传出,王光芬正与彩词坊的成员们排练节目《十唱鸦鹊岭》,为几天后的表演做准备。只见他们身穿黄色表演服,一手拿着渔鼓,一手打着节拍,整齐地吟唱着,一点都看不出这个精神抖擞的表演团队平均年龄已近70岁。
彩词坊原是几个热爱顺口溜和本地民间小唱的老人组成的表演队,退休后的王光芬与老伴黄定虎积极组织号召,于2018年3月正式成立鸦鹊岭俏夕阳彩词坊,以彩词、民间故事、民间小调等为载体,传播民间文化,传递正能量。
“最初没有阵地,团员的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很难创作出好作品。”回忆起彩词坊成立之初的窘境,王光芬仍历历在目。为了解决阵地问题,王光芬与团员们四处奔波走访,历经四次“搬家”,最终才在文化站“安了家”,而后她又多次组织培训,提高大家写彩词、讲故事的能力。
“王妹妹确实为彩词坊付出了很多,我们都是农村出生的,没有文化,是她不厌其烦地鼓励大家,现在我们都会写、会唱、会演。”69岁的成员熊益香坦言,“如果没有她,我们这个组织可能已经散伙了。”
王光芬的辛苦付出换来了彩词坊的发展壮大,如今,彩词坊吸纳了21位兴趣相投的成员,共创作彩词3万多首,用渔鼓调、湖北道情等地方曲艺形式结合好政策、新风尚等,创作并演出《十不见》《垃圾分类》《歌颂党的二十大》等歌曲,表演本土民间小调68场……
“我们都很喜欢民间文化,这些年来也是互相支持、鼓励,克服了很多困难才有了如今的彩词坊。”黄定虎说,他不仅是王光芬的伴侣,也是彩词坊的成员之一,是彩词坊发展的见证者与支持者。
有了家人的陪伴与支持,王光芬几乎将心血都投入到民间文化传承上,除了创建彩词坊,她还是民间故事传承人。多年来,她收集整理了600个民间故事,并自学拍摄、剪辑等,将300个故事发布到抖音平台,故事《鸦鹊岭的来历》浏览量高达16万。
王光芬对民间文化的坚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她先后被评为夷陵区“文明个人”、夷陵区“民间故事家”、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夷陵好人”称号。2024年,她参加国家级非遗项目下堡坪民间故事培训,荣获优胜奖和优秀展演奖。
坚守的路上并不平坦,“有人说我是炫耀自己懂得多,也有人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就别弄这些了,不值得。”面对旁人的不理解,王光芬从未退缩,“我只希望把民间文化传递出去,把人生感悟分享给大家。只要我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用彩词唱响乡村的正能量,用行动传承民间文化。”
(记者:邱承娇 王雪娇 责编:陈铭 审核:朱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