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要闻

崔建华:乡音“码”上听民声 穷山沟里“四治”兴

2025-07-04 15:58  编辑:夷陵融媒体

乡村振兴,关键在“领头雁”。夷陵区分乡镇天马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崔建华,一位退伍老兵,毅然放弃企业高管职位,带着父亲的嘱托和沉甸甸的退休金银行卡回乡。六年时光,他以军人韧劲推行“四治融合”,让“地无三米平,天无三日晴”的穷山沟焕发勃勃生机。

“大爹,大妈,我们今儿又来哒!”崔建华一句带着泥土味的问候,让留守老人黄文福笑逐颜开。黄文福老两口都是80多岁的老人,四个女儿长期在外,村干部却成了“常客”,做饭、唠家常、修电视、装网络,甚至带上血压计、指甲剪和理发工具等上门服务。

“真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到我们家里来了还做饭给我们吃,倒过来服侍我们,这真是做到了仁至义尽。”天马村九组村民黄文福感激地说道。

这样的场景,源于崔建华推行的遍访独居老人行动。天马村由三村合并,山大人稀。崔建华要求村干部下队时必带“服务包”,解决老人生活难题。老百姓到村里来不方便,就把服务送上门。

崔建华1984年出生,18岁参军,2007年退伍回到家乡,扎根农村开始白山羊养殖事业,并加入百里荒牧业公司。时任企业高管的崔建华站在了人生十字路口,百里荒公司董事长钟安荣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年轻人要有情怀,回村做更大的贡献。”父亲更是将退休金银行卡塞进他手中:“村里需要年轻人,工资不够,爸给你托底!”两张银行卡,一颗定心丸。崔建华辞去企业职务,在质疑声中接任村支书。

初回村时,无项目、欠外债、村民疑虑的目光,让军旅淬炼过的汉子也曾动摇。“当时我也想过放弃,但是我是一名退伍老兵,退伍不褪色,我也经常会想起一句话:召之即来、来者能战、战者必胜,所以最后还是选择坚持留在村里任职。”崔建华说道。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一点一点地发生了变化。村民宋方兵家里的水管坏了,他在“乡音‘码’上听”小程序反映了诉求,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他赞不绝口:“这个平台蛮好,方便群众和老年人,有什么问题上传,村里24小时内就解决,真不错!”

“乡音‘码’上听”小程序,是崔建华探索农村高效治理的“数字法宝”。过去村民反映意见渠道少、不精准,现在只需微信扫码,就可以将问题以音频、照片或视频等形式提交给村委会解决。“我们收到农户的诉求之后,第一时间会转派给分管干部,并迅速处理相关诉求。目前我们已经接到了109条诉求,处理率达90%以上。”天马村村干部助理宋秀平说道。

九组村民艾廷树的30亩田曾是“望天收”的荒芜之地。崔建华引入药材种植后,村里有216户村民跟着种起了药材,又多了一份收入。“以前我们出门在外头打工,种点玉米‘望天收’,后来村里引进药材种植,我们租给老板500块钱一亩,在自家田里打工收下药材,一年收入3万多块钱。”

崔建华深知产业是根本。他创新“治慧天马”党建品牌,数字赋能搭建“天马惠农云仓”线上集采平台,对接区供销社资源,探索“村集体牵头+供销社直供+村民点单”模式,砍掉中间商差价,品质把关,商品均价较市场零售价低15%至20%。他还创办民犁合作社,融合“村委会+村经济合作联合社+供销社+农户”模式,引进企业带动茶叶种植破千亩、品质达欧盟标准。围绕“八美八好”,村干部出镜代言短视频,曝光量超30万,打响村级知名度。

“下一步,我们村将围绕着四养三种二游一延伸一直播,重点发展荒野求生鸡、高山草食畜牧、红茶和中药材,通过网络平台打开销售渠道。”崔建华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带领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记者:王雪娇 杨帆 通讯员:向汉林 一审:陈铭 二审:朱家梅 三审:高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