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要闻

夷陵“医中办养”破解失能老人照护难 三级医院托起“安心夕阳红”

2025-09-12 15:11  编辑:夷陵融媒体

近日,夷陵人民医院医养服务中心(中医院区)正式启用,创新推出“医中办养”模式,依托三级医院医疗资源,为失能半失能长者提供医疗护理一体化服务,打通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

清晨的阳光透过洁净的玻璃窗,洒在90岁李奶奶的脸上。护理人员正细心为她进行晨间护理,而一旁的康复治疗师则指导她进行上肢功能训练。这种医疗级的养老生活,是李奶奶的家人以前不敢想象的事。

李奶奶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等多种慢性病导致半失能,李奶奶的女儿衣炜回忆起之前的就医经历不禁感慨:“以前老人就诊,几所医院之间来回奔波,而且楼上楼下需要反复检查,像打游击一样。病情稳定了一个人在家不放心,去养老院又怕突发状况处理不了。”儿女们只能请假轮流陪护。

如今住在医养服务中心,李奶奶的日常有了大幅变化:“母亲各项疾病不需要穿梭于各个科室,在这里只需一个电话各个科室的医生就可以来会诊,迅速调整治疗方案。”她算了一笔账:每年包含食宿、护理、基础医疗和康复的费用比之前医院+养老院+单独请护工的模式节省了近1.5万多元。

像李奶奶这样的受益患者并非个例。许多患者都苦于行动不便、家人不能全天候陪护、医疗服务无法及时保障等原因导致病情加重。在医养服务中心,患者不仅得到了有效的医治,还解决了患者家属们的许多后顾之忧。患者家属陈金华说:“医生护士24小时都在,不舒服按个铃,两分钟就到位。上次凌晨血压突然升高,值班医生立即会诊调整用药,没挪地方就处理好了。”

据该中心负责人胡凡介绍,作为夷陵区重点民生项目,中心聚焦失能和半失能群体最迫切的需求,打破了传统“医疗”与“养老”的界限,对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新要求,需同时承担“治疗者”与“照护者”双重角色,工作内容、强度与复杂度均显著提升。

该中心主管护师刘静告诉记者,在这里,就医响应更“即时”。老人出现夜间身体不适时,按呼叫铃后立即到场评估,无需等待家属接送或救护车转运;对慢性病指标异常(如血压突然升高),可即时调整用药,避免“等天亮再就医”导致的风险,急症响应时间缩短70%以上。

数据显示,目前夷陵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已达到600人左右,其中多数合并慢性疾病,医疗需求突出。但传统养老机构医养分离,导致老人频繁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

夷陵区医养中心的成立给不少失能半失能长者带来了福音。“‘医中办养’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真正实现医疗资源下沉。我们通过调整医院空间布局和服务结构,让专业医疗资源直接惠及养老群体。”夷陵人民医院院长庹玲表示。

尽管成效初显,但挑战依然存在。该科室医护人员告诉记者,医护人员需要同时掌握医疗护理和老年照护技能,这对专业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庹玲介绍,未来夷陵人民医院将通过3至5年的时间,力争在服务规模上覆盖全区50%以上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构建“15分钟医养服务圈”;模式创新上通过“公立医疗+专业养老”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最终实现“让失能老人有尊严、家庭照护有支撑、社会养老有保障”的民生愿景。

夷陵“医中办养”的探索证明,打通医疗与养老的体制壁垒,不仅能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更能有效节约社会医疗资源。夷陵人民医院这种创新模式为破解老龄化社会医养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记者:熊伟、杨帆 通讯员:杜宇 责编:谭羽利 审核:朱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