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暨颁奖活动在重庆举行,现场揭晓了第二十届群星奖获奖名单。由湖北省文旅厅选送,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夷陵区文化和旅游局实施打造的当代舞作品《峡江边的微光》,历经层层遴选,最终脱颖而出,荣获“群星奖”殊荣。

本届“群星奖”竞争激烈,共有5039个作品(团队)参选,创作、演出及辅导人员共计约29.5万人。经过严格评审,最终仅有60个作品(团队)获奖,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及群众合唱六大类别,每类仅设十个奖项。《峡江边的微光》的获奖,实属不易。

作品以三峡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全面展现夷陵区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的奉献精神、乡村振兴和峡江巨变的丰硕成果以及上海对口支援的突出成效。该作品在荣获第五届湖北艺术节“十佳精品”作品奖、宜昌市第四届艺术节“群星奖”一等奖之后,再攀艺术高峰,站上全国领奖台。

掌声属于台前,而“微光”早已在幕后无数个日夜中悄然点亮。从宜昌夷陵走向全国赛场的,不只是一部作品,更是一支用汗水与信念铸就的基层舞者队伍。光环未至,数月如一日的艰苦淬炼、身体与意志的双重考验、疼痛与执着交织的逐光之路,已让这支队伍熠熠生辉。

自确认入围全国“群星奖”决赛之日起,《峡江边的微光》排练就进入了“连轴转”模式。这里没有周末,没有准点下班,有的只是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和对完美极致的无限追求。

清晨的基训课,是每一天的序幕。压腿、下腰、开胯……日复一日的酸痛与呼吸声交织,这是对身体基础最严酷的打磨。午后的排练厅,则变成了艺术创作的熔炉。编导的口令、民间音乐“薅草锣鼓”的鲜明节奏与舞者们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共振回荡。每一个动作的幅度,每一次眼神的交汇,每一段情绪的起承转合,都在这里被反复“咀嚼”、细细雕琢。

而真正的战斗,往往在午休间隙和深夜的灯光下悄然进行。当别人休息时,总有舞者对着镜子,一遍遍抠磨自己还不够完美的动作;总有人围在一起,低声讨论着如何更好地诠释角色。这些无声的剪影,是他们内心对舞台最坚定的信念。

一个多月的封闭式高强度训练,是对生理极限的挑战。排练厅里,膏药的味道几乎成为一种常态。不少舞者的膝盖上贴满了膏药,像是特殊的“勋章”。

这份坚韧从何而来?答案早在排练初期就已埋下。当时,全体舞者集体参观了三峡移民博物馆。当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开,百万移民为了国家工程,毅然挥别故土的壮举深深震撼了每一位年轻舞者的心。
“想到我们的祖辈、父辈,他们当年‘舍小家为大家’,连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都能舍弃,我们排练吃的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一位舞者动情地说。从此,“移民精神”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内化为支撑整个团队坚定前行的最坚实的精神力量。每一次疼痛中的坚持,都是对先辈奉献的一种致敬;每一次疲惫中的振作,都是对梦想的一份守护。
舞影翩跹处,汗水映初心。这部作品早已超越了比赛本身,它将生动地印证群众文艺最蓬勃的生命力——源于生活,成于打磨,终于人心。
(通讯员:彭小琴 责编:谭羽利 审核:朱家梅)